:「请您指教。」阑
「一种红薯从栽种到结出果实,平均最快都要90天左右,就算是一直在温室里进行培育,一年也就只能培育四次左右。而根据我的初步分析估计,想达到秦教授所说的完美型沙漠红薯,必须先假设有全部满足相关条件的父母本,而且还要进行起码十七代际的杂交培育,才有可能成功。」
说到这里,龚成济的语速开始加快,声音也加大了:「哪怕其中某些代际可以同时进行杂交培育,但十七代际的杂交培育,最快也要两年半左右的时间,而且前提是培育方案必须完全正确无误才行。但这可能吗?」
龚成济手一挥:「第一个前提条件,具备全部特性的父母本就首先就不存在,更别说后续了。而且杂交培育的实际试验时间成本非常高,我这辈子花了三十五年的时间,才培育出五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红薯,平均七年才能成功培育出一种,每种红薯也就进行过最高六代际的杂交培育而已!」
记者小姐姐被他的气势压得大气都透不出来,勉强保持镇静道:「会不会是秦教授他们使用了独创的「计算种子学」?这门学科他们在两年多前就提出来了,据说可以通过DNA研究和数学建模,推演出正确的培
育方案,极大地节省时间成本。」
龚成济点头道:「我从不怀疑他们的数学能力,当初他们作的有关「计算种子学」的报告我也有在现场听过,这确实是一门前途远大的新兴学科,如果他们对红薯的DNA研究已非常透彻、完全掌握了其遗传基因密码,并且能建立起足够完美的「计算种子学」,那还是有可能提高基因突变的概率,进而培育出这种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完美型沙漠红薯」……但是!」
龚成济语气再次一沉:「想从零建立并完善一门学科的难度,不下于开宗立派!尤其是「计算种子学」,它首先需要对种子的DNA进行海量的研究,完全掌握其遗传基因密码,这太难做到了。哪怕有庞大的团队支持,花费十年八年心血也未必能成功。」
龚教授说着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国内的学术文献数据网站及大型学术网站arXiv进行搜索,网站都提示没找到任何与「计算种子学」有关的论文。阑
「说实话,我一直很关注「计算种子学」,也很希望他俩能继续将之完善,造福种子学界。我已带队试过了,花了半年心血也毫无寸进,我认为世上如果有人能将它真的建立起来,那就肯定是秦克教授和宁青筠教授。」
龚教授的语气很有些恨铁不成钢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