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英国方面的谈判比预想中的顺利,张伯伦一听到德国要联合苏联,立刻就给予了让步。
为了给法国下绊子,英国允许德国继续扩军至四十万人,这在原先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
斯特拉瑟本来还想争取能够让德国实现普遍义务兵役制,不过张伯伦最终还是守住了底线。
作为让步,德国被允许装备坦克和大炮,允许研发新型武器,空军也是被允许的。
这对于德国来说意义重大,之前一直藏在台面之下的各种新式武器和装备都能够光明正大地拿出来。
有了这些助力,德国面对法国的胜算就很大了,英国方面甚至允许德国在欧洲招募志愿军来抗击法国侵略。
德国则必须保证保持跟苏联之间的距离,不得请求苏联方面出兵保障德国的安全。
同时,为了缓解德国装备不足的问题,德国将会从英国购买一批多余的军火。
虽然德国并不需要,但是为了掩人耳目,也是为了给英国一些好处,这项条款也被加了进去。
《英德互助条约》的签订对英德双方来说都是双赢。
在战争的背景下,德国被允许放开手脚进行扩军,四十万军队的数量足以让他们应对法国的常备军。
同时其他西欧国家见自己的老大英国下场支持德国,纷纷表态要支持德国抗击侵略。
在之后的国联会议上,大会通过了定义法国为侵略者的议案。
虽然法国对此表示不屑,不过大多数西欧国家还是投出了赞成票,于是法国便被国际联盟理事会开除出国联。
英国人对此非常高兴,他们再一次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哪怕这次战争法国最终胜利了,他们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许多中立的国家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纷纷要求制裁法国的侵略行径。
而牵头制裁的国家只有英国才有资格,这无疑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在欧洲事务上的影响力。
同时德国还向法国境内提供了一大笔资金,这批资金最终流向的是法国的新闻界。
无数媒体在收了五十万马克之后迅速挥舞着他们的笔杆子洋洋洒洒地写了万字长文斥责法国**的军事行动。
他们痛斥杜美罗总统为了一己私利鼓动国民上战场送死,这跟他们当初支持战争时的口吻截然相反。
国外的舆论法国**可以摆出一副毫不在意的姿态,但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