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风雪(1 / 6)

风起明末 罗小明 2176 字 11个月前

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黄昏。

在战火之下已经是化作一片丘墟的泺口镇,再度恢复了些许的生机。

一面面赤红色的旌旗林立在泺口镇的中央和四野,大队大队的明军军卒顺着残破的官道步入镇中,开赴滩头。

早在两汉之时,泺口就是济水沿岸的重要码头,后来的历朝历代泺口作为济水的渡口,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虽说黄河河道几经变幻,济水也随之相应的发生着改变。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昔日的济水之名甚至都已经消失。

如今这一段泺口这一段的河水也改称为了大清河。

但是泺口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是重要的码头和渡口。

明代之时,泺口的繁华也达到了顶峰。

济南、泰安、东昌、兖州等地所用的食盐都由泺口转运,木材、药材、毛皮等货物也在这里集散。

明崇祯六年刊印的《历乘》中记载:

“雒镇,城西北二十里,商人贸易之处,胶莱分司驻焉。”

“鹊山高峙,大清东流,楼船往来,亭阁飞甍,诚一巨镇。”

雒镇就是泺口镇,从这些典籍的描述便足可见泺口古镇的繁荣。

只不过,泺口镇的繁华已经是过眼的云烟,清军过境,留下的只有焚毁的房屋,烧黑的废墟,残破的断壁残垣。

哪怕是经过了数次的清扫,泺口镇中仍然萦绕着淡淡的血气味。

正值隆冬时节,朔风凛冽,雪飘如絮,天气寒冷异常。

那些被清军所杀的镇民,死去不过数日的时间,他们的尸体并没有腐烂,因此空气中并没有多少**的气息。

入镇的明军将镇中死去的镇民尸首都收拢了起来,安置在了泺口镇的南郊。

泺口镇的南郊郊野之上,大量的军兵正来来回回的搬运着死难者的尸体将其投入浅坑之中。

还有一部分的军兵正不断将木材和引火物投掷入内。

战争之后多有大疫,就是因为有大量的人畜死去,尸体得不到妥善的安置,暴露在外进而引发的疫病。

这个时代的人,都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

只是要埋葬掉这么多人,光是挖掘出一个大坑都是极为耗费精力。ъΙQǐkU.йEτ

大战在即,能够节省一点体力便是一点体力。

所以孙传庭下达的命令是集中焚烧死难者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