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心思(1 / 3)

大周昏君 谈古不论斤 1232 字 2023-10-09

面对张凌阳的询问,孙胜急忙低下头颅,使人看不清其真实脸色。

想了想,孙胜小声回道:“万岁爷,奴才只是一个太监,不能对朝政发表看法的。

更何况,张阁老又是先帝钦命的辅政大臣,奴才就更不敢发表意见了。”

“你这个老混球!”张凌阳指着孙胜骂了一句,“给朕滚出去呆着!”

“是,奴才这就滚出去!”

说着,孙胜便一下子趴在地上,如同一个肉球一般滚了出去。

见孙胜如此,张凌阳是又好气又好笑,不知该说什么。

定了定神,张凌阳开始细细品味方才孙胜的话语。

孙胜话里的意思,心里还是对张致远有意见的,可因为张致远的地位摆在那里,即便孙胜心里有意见,也不敢说出。

倒不是说张凌阳十分信任孙胜,而是说,张凌阳此刻已经有些讨厌张致远了,故而才会不经意的问起孙胜的看法。

无疑,张致远身为辅政大臣,自然也是有一些能力的。

可这种能力,却不是用在国事上,而是经常做一些揣度人心亦或是和稀泥的事情。

在国事上,张致远本身却是无一丁点的建树。

其实,并不止张致远一人身上有这种毛病,而是只要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大多身上都带着这种毛病。

翰林院号称大周高级官员的培训基地,可就是这个高级官员培训基地,自始至终并没有给大周培养出几名出事干练的官员。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张凌阳不由细细思考起来。

结合前世的明朝,张凌阳很快便得出了答案。

翰林院之所以一直培养不出合格的官员,乃是因为只要在翰林院任职过的官员,大多是不通庶务的。

也就是说,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本身并无多少的实政经验。

这便导致了他们的眼高手低,对朝政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一旦面对实际政务,他们往往是束手无策。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诸葛亮,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之事。

就好比前世的明朝,翰林院培养出来的高层官员,除却张居正等寥寥几人之外,大多数人在政务上都没有什么建树。

大周也是一样,除却开国之初的那几位内阁辅臣之外,其余人别说担任内阁辅臣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