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第45章 码头(2 / 5)

风起南洋 葡萄无牙 1833 字 7个月前

能够把整个利润从头到尾全部吃下,不用分润给其他人,这就是垄断的暴利。

而南洋公司在泗水城镇这两条街上,拥有数百家商户,几百名**,还有几千名店铺伙计,帮工,扛活的苦力等等,都需要赚钱养家。

南洋公司收的就是管理费,是其中很少的一点点,二者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泗水码头边

泗水城著名的胡氏家族大宅位于城北的码头边不远,就在威尔逊道向东的尽头,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上。

这条街叫做“平安街”,长约300多米,胡氏家族的大宅就在这座街上,街道的最北端就是泗水码头。

平安街上最多的就是贸易商栈,经营粮、油、棉、剑麻、烟草、木材,茶叶,木棉等大宗货物,还有帆布,绳索,铁锚,生漆,渔获之类的商行,多以华裔为主。

实际上在整个南洋地区,华裔基本垄断了中近远海的航运贸易,从爪哇,苏门答腊,三宝垄,槟榔屿,新加坡,暹罗,吕宋等重要海港至神洲闽浙粤沿海,至扶桑五岛、兵库,以及漳泉至琉球等航线,全都为华裔商人所主导。

清初康熙开海之后,随着东洋、东南洋及南洋贸易航路的全面展开,极大地促进了华裔的海外移民活动。

诸如东洋航路上的扶桑长崎,东南洋航路上的吕宋,南洋航路航线上的广南会安,暹罗的阿瑜陀耶(大城),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以及爪哇岛上的噶喇巴、三宝垄、巴达维亚、泗水等地,都有规模不等的华裔聚居。

这使得贸易与移民活动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在南洋和东亚形成的华埠,对海外华商贸易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此延伸出宛如蜘蛛网一般的成熟航线,是清朝中晚期华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基础。

这一时期,仅背井离乡下南洋求一条活路的华裔就超过700余万人,其中契约华工超过两百万。

早在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英国人保衣亚在写给印度马德拉斯英国东印度公司评议会的信函中记载;

“一切贸易乃华人经营”,包括对中国、日本、暹罗、柬埔寨、马尼拉以及巴达维亚等地的贸易。

“每岁至少有十艘至十二艘中国船只在此交易,舟辑繁盛。”

到了本世纪中叶

从神洲东南沿海—东南亚—扶桑多边贸易的新航线已密集成网,主导者就是华裔商人,华语成为了南洋商业交易中的通行语言。

话回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