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经文与普通的诵经稍有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在语调的转折上,吐字也更加短促轻快。
其音节似乎比一般的和尚念经,也快了很多,和李普生传给他的那段,读音极为相似。
读者身份证-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魏武脸色大变,但也只是一闪即逝,倒也没人注意。
等多尔扎布吟诵完了,魏武眉头微皱,说:
“老上师吟诵的,似乎是一种经文,好像又不同于普通的诵经声,晚辈根本听不懂。”
多尔扎布点头道:
“没错,此经文虽和普通的经文同属梵文,但却和现在流传的梵文不同,是梵文的一种,叫做笈多文。
其实,梵文的书写系统,受抄写者所处地域的影响,根据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产生差异。
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
方形字体,在公元4到8世纪,演化出笈多文,7世纪时则演化出了那格利体,最后在11-12世纪的时候被天城文所替代,梵文就此定格。
从笈多文向天城文演化的过程中,事实上还存在很多变体,对贵国影响最大的是悉昙文。
笈多文早在几百年前就失传了,知之甚少,而我从小在寺庙中长大,恰恰熟知这种文字。
口口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两百多年前,光显寺的一座佛塔倒塌,我恰好路过,见到倒塌的佛塔中,有三座石碑,石碑上刻着经文,正是笈多文。
当时寺庙正在维修倒塌的佛塔,我便把石碑上的经文拓印下来,回去择出一段,请教寺中的葛佳拉措活佛,发现那些经文是一段高深的武学。
于是我便跟随葛佳拉措活佛,花了一年时间学会了这种文字,从此便遁入大山闭了关。
现在的梵文,经过多次演变发展,与笈多文区别很大。
我估计,这个世上,能认出这种文字的,怕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就算还有,至少也有300岁的年纪。”
魏武心思电转,说:
“如此说来,那三座石碑岂不是这种文字存在这世上最后的记载?其研究价值岂不是太高了。”
多尔扎布笑道:
“话虽如此,但它们后来又被重新封在了光显寺佛塔之中,任谁也不能,更不敢扒倒佛塔,把石碑请出来。
光显寺是蒙国第一座寺庙,早年为了抵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