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有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
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
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
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在五代十国这段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每一个曾经独立过的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
所以,五代十国的钱币种类极多,但流存下来的非常少。
五代十国时期的货币,总结起来有两大特点。
一是大额钱币盛行,二是这个时期的铸币,大部分采用的是“铁”这种最为普通的金属。
因此铁钱的流通量比较大,同时这个时期铸币的质量也不是很高。
五代时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
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
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
历史记载当中,大齐通宝钱文纤细清晰,工整有力;宽缘;平背;色泽浅黄;直径约22.5毫米。
很显然,陈文哲收到的这一枚,在铜质、铜色、规制等方面,无可挑剔。
外观、内在都没问题,那就要看历史的老化程度,也就是观锈色。
现今所见的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
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