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餐点后,秘书处呈上的《1863年国际政策前瞻研究报告之第一册;神州动荡落幕》业已送达,李察一边喝着解腻的茶水,一边翻阅起来……
报告从当前形势讲起;
今年初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十日,慈禧太后以同治帝名义发布上谕,正式宣布了朝廷“借师助剿”的决策。
所谓“借师助剿”,就是借助洋人的坚船利炮,剿灭已经持续多年的长毛匪乱。
早在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攻楚南时,就有人提出请洋人派“火轮船入江助剿”的建议,因两江总督沿江阅兵而中止。
第二年太平军兵临南京,上海道吴健彰奉巡抚杨文定之命,向上海唐、英、法领事乞援,要求英、唐国两国兵船开入长江,帮助清军驻守南京。
那时候
大唐帝国刚刚打赢唐墨战争,自家各种麻烦千头万绪,是以未曾答应。
第二次**战争后,咸丰十年九月,《北京条约》刚一签字,法使葛罗即向恭亲王奕訢表示;法国所有船只兵丁愿悉听调遣,帮助清廷“攻剿发逆”。
俄使尹格纳切夫也提出愿为清军“教铸枪炮”,并派兵镇压太平军。
当时大唐王国正身陷北美战争中,可没有功夫搭理这边的事情,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也表示愿助清廷“压平内乱”。同年6月,在赢得北美战争胜利后,大唐帝国态度也终于松动了,表示愿意“适予援助,恢复和平”。
对此,清廷中许多实力派大臣极表赞赏。奕訢、曾国藩、薛焕等相继向朝廷建议“借师助剿”。
同年十一月,太平军攻克宁波、杭州,十二月再次进攻上海,终于使清廷下了最后的,作出“借师助剿”的决策。
得到了列强支持的清廷,迅即在一系列战场上取得胜利,打的“发逆一退再退,丢城失地,已然溃不成军矣!”
李鸿章聘请唐国教官,编练了数千名按照新式兵法训练的长枪兵,号称“淮军”,率领开到安庆与原湘军程学启、郭松林部合并,总数约7000人。
不久后,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开赴上海,置大营于近郊新桥,与英法唐干涉军、华尔洋枪队在奉贤、松江、青浦一带围剿太平军。
其采取“剿抚兼施”策略向太平天国苏南地区进攻,步步为营。
李鸿章招降常熟、昭文、太仓一带太平军守将,会同“常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