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他已经预感到了伦敦**的决定。
特使大人的北美之行若想满载而归,就无法避免与大唐的利益交换。
不是每一个英国政客都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采用适时的遏制态度,对大唐的殖民扩张划出红线,并且配合有力的措施。
大家都顾着眼前,詹姆斯-克利夫兰勋爵想要不空手而归就必须做出妥协。
可想而知
他在给伦敦的汇报中必然会有倾向性意见,而伦敦考虑到当前焦头烂额的巴尔干局势,是最关注也是最需要支持的时候。
顺水推舟的以特使的意见为主,几乎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大唐那位铁腕独裁君主仿若熟读人心的恶魔,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略微过分但又让伦敦不得不接受的交换条件。
作为一个即将离任的加拿大总督,即将返回伦敦,巴麦尊勋爵心中暗暗叹了一声,说道;“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毕竟我们的核心利益在欧洲。”
“依你之见,唐国能够提供超过20万的远征军吗?”特使先生再次问道。
巴麦尊勋爵这次回答得很快,道;“必须要进行战争动员,否则不会超过10万人。”
“这真的太遗憾了,与我们的预期有很大差距,唐国的军队人数至今只有三十六七万人,相对于其庞大的疆域,总量还是太少了。”
“这个国家在美洲没有敌手,兼有两洋之利,在军事上的投入比欧洲国家少得多,这符合基本逻辑。”
“对,您说的没错,可是这样一来大英帝国想要的更多援军,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交换代价了。”詹姆斯-克利夫兰勋爵这时候也深感头疼。
此行之前
伦敦的保守估计是希望大唐帝国能够出兵20万,乐观一点儿,30万甚至更多都有可能。
如此一来,英国陆军只要象征性的调配几万人抵达巴尔干前线,再加上奥斯曼帝国的40多万军队,就能够与沙俄周旋一番。
算盘打的挺好,可现实让人大跌眼镜。
唐国始终没有松口表现出愿意出兵的意愿,即便是迫于盟友关系,能够投入欧洲的兵力也十分有限。
毕竟这是一场与唐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战争,赢也好,输也好,怎么看都是个亏本买卖。
唐国不会获得在欧洲的一寸土地,还要自行承担巨额军费支出,饭后三瓜两枣的贸易好处有限,怎么看都像冤大头?
即便遂了大唐的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