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孙廷尉集·铭》与《艺文类聚》的内容完全相同,仅改“摽”为“标”。
“标”为正字,“标设”即以标设论,聊以外观论之。
《太平御览》所引与两者的相关文辞,仅有“受满则侧”与“受满则闭”一字之差,当为孙绰的同一篇作品。
但《艺文类聚》和《晋孙廷尉集》仅称“樽铭”或“铭”,均不谓“阳燧樽铭”。
由此来看,《太平御览》或有张冠李戴之误。
不管怎么样吧,反正从这些典级的描述之中,这都应该是公道杯。
当然,其他解释也有,像是温酒器,还有制酒当中的一件工具漏斗等等。
在这里,陈文哲就当它是公道杯,毕竟从一些古代墓穴的壁画当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这种樽的形制。
既然有样子,还有功能描述,那么他复制出一件也不算难。
其实像有着这种描述的杯子,在古代还有。
传说唐朝唐文宗时期,有一件器物叫“神通盏”。
宋代的陶毅在《清异录》中记载了此件物品。
“文宗属宦竖专横,动即掣肘,颇以酣饮为娱。嫔御之小户者厌患之,争赂内执事,则造黄金盏,以金莲荷菱芰为玦束盘,其实中空,盏满则可潜引入盘中。人初不知也,遂有“神通盏”、“了事盘”之号。”
意思是杯中酒倒满了,则会流到杯底的托盘中。
这与公道杯的原理一模一样,因此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唐代的“神通盏”便是最早的公道杯。
而这就否定了之前的阳燧樽,如果北魏时期的阳燧樽不是公道杯,那么唐代的神通盏,可不就是最早的公道杯了?
可惜,这个神通盏,到现在也没有发现过实物。
而到了宋元时期,公道杯终于发现了实物。
江浙临海博物馆就保存着一件,宋末元初的龙泉窑青瓷公道杯。
公道杯寓意“节制”,知足常乐是古人普遍认为的长寿之道,所以杯中伫立着一位寿星。
遗憾的是,只有杯身尚存,杯下的盏托已不见。